湖底藏着“绿宝石”!惠州西湖湖水清澈的真相曝光!
【发布日期:2025-04-23】
昔年湖烟笼翠纱,蓝藻散作星尘墨。
截污清淤曾几度,难觅澄明心未倦。
忽有“中医妙手”施奇术:
种草为基,放鱼为媒。
驯螺为卒,引鸟为客。
二十载春秋织锦绣,半城山水入画来。
丰湖镜面卧楼影,南湖睡莲枕碧波。
平湖花鸟伴明月,湖底水草舞霓裳。
七里烟波凝翡翠,百亩星漪缀玉穹。
水下森林翡翠宫,水上花镜落云霞。
2004年前,西湖水体长期富营养化,蓝藻横生,鱼类稀少,透明度不足35厘米。景区尝试了截污、清淤、引清等综合方式,但水质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西湖景区自2004年开始尝试水生态修复项目。
2004年:选取北平湖试点“纯中医”生态修复,水体透明度从小于35厘米提高至1米以上,形成“水草-鱼虾-微生物”共生系统。
2007年:南湖学子湖区推广修复,鱼类调控+沉水植物种植,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2~3倍。
2015年:南丰湖启动新一轮试点,“纯中医”生态修复成果得到再一次验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显著增强。
后续目标:全面完成西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在湖内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Ⅲ类水标准。
惠州西湖水生态的四大“密码”
1. 水生植物群落:以沉水植物为基底,搭配挺水与浮叶植物,形成多层次净化系统。
2. 底栖动物:螺类、贝类等“清道夫”分解有机物,净化水质。
3. 鱼类调控:通过投放肉食性鱼类(如鳜鱼)控制杂食性鱼类密度,减少沉积物扰动。
4. 微生物群落:分解水中污染物,形成天然过滤网。
问水为何清如许?
答曰:草根深扎淤泥里。
水草
是水生态的“核心密码”,
是湖泊的“生命织网者”,
是水底的“绿色精灵”,
是天然的“水下净化工厂”。
在惠州西湖幽静的湖面之下,一簇簇水草正编织着生命的奇迹。这些看似柔弱的植物,实则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隐形支柱”——它们通过根系固定湖底淤泥,叶片过滤杂质,茎秆为微生物提供栖身之所。水生态修复工程中,苦草、黑藻、狐尾藻、睡莲、荷花等十余种水草各司其职:沉水植物扎根深处打造“水下森林”,浮叶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并为鸟类、两栖动物构建“水上花园”,挺水植物则如“生态哨兵”般挺立水面塑造“生态屏障”。
这些水草并非随意栽种,而是经过科研团队长达十年的“配伍实验”——从200余种水生植物中筛选出最适配本地气候与水质的组合,最终形成兼具净化效率与景观美学的“黄金搭档”。
问草何以守清波?
答曰:众生相依共呼吸。
重建的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结构、功能和食物网,以底栖生物、水草、草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按一定比例有机构建具有完整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和食物网。众生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守护湖泊生态系统。一湖藏得万般景,万物相生天地通。
如今,惠州西湖成为候鸟迁徙的“天堂”。其中还吸引来了特别的访客:对水质极为挑剔的小䴙鷈(俗称“水葫芦”)成群结队,它们在浮叶植物间潜行捕鱼,憨态可掬的身影成为西湖新晋“网红”。
小䴙鷈、苍鹭在此筑巢育雏,鸬鹚掠过水面觅食。清晨,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捕捉水鸟振翅的瞬间;傍晚,市民漫步湖畔,感受“鱼翔浅底、鸟鸣林间”的诗意画卷。
每一株摇曳的水草,都是地球跳动的脉搏;每一汪清澈的湖水,都承载着文明的未来。惠州西湖的水生态修复仍在继续,保护水生态,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携手行动,让惠州西湖的碧水蓝天成为永恒的城市名片!本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许可授权
不得进行转载、复制、链接等
本账号原创内容受法律保护
发现任何违反本声明的侵权行为
我们将诉诸法律维护正当权益